喬王是一個熱愛學習投資理財的人,同時也是一個熱愛爬山的人。
雖然兩者之間乍看之下沒有任何關聯,但在某次的宜蘭松蘿湖爬山途中,我體悟到「爬山」和「投資」的道理其實是互通的。
事情是這樣的…
幾年前喬王和爬山社團的朋友到松蘿湖爬山,因為前一天下雨,導致山路變成了爛泥路,也增添了爬山的難度...
有趣的是,雖然大家走的都是一樣的爛泥路,每個人「慘況」卻不同:多數人只有膝蓋以下沾到泥巴,少數人則是包含大腿內側和屁股都沾滿了爛泥,甚至有人全身上下都是爛泥一片!不過,竟然也有人全身上下幾乎都是乾乾淨淨的!
這樣的結果讓我大感意外,為何會差異這麼大呢?我邊走邊想著原因,漸漸體悟出「爬山」和「投資」共通的10個道理!
不信嗎?那就讓我們看看,究竟爬山教會了我哪些投資哲學吧!

一、準備足夠的水和乾糧(備妥緊急預備金)
所謂的緊急準備金,一般建議以3~6個月的生活支出金額當標準(可依本身狀況及外在環境來調整),並將這筆資金按照年期配置在「可立即變現」且「具穩定價值」的定存。(延伸閱讀: 緊急準備金有多重要,跟你想的不一樣)
二、做好防護再出發( = 做好保障再投資)
登山杖也是建議裝備之一,夏天可打草驚蛇,遇到陡坡既可省力又可保護膝蓋,甚至可避免摔倒(遇到爛泥巴路特別好用)。

三、正確運用裝備 (正確運用金融工具)
金融工具也是同樣的道理,以最簡單的定存為例,當你做一年期以上定存時,選擇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」會比「定期存款利率」有利,因為前者利率較高;此外,當你預測未來升息機率較大時,選擇「機動利率」或許會比「固定利率」明智。

四、漸進式挑戰大山(從基礎金融工具著手)
切記:別為了貪圖獲利而「越級打怪」,也別害怕投資失敗而裹足不前!(延伸閱讀:「等我存到錢,就會開始理財」會這樣想,難怪你還是口袋空空)

五、確認承受度 ( = 確認投資最大風險)
巴菲特曾說過:「當你造一座橋時,要以能承載三萬磅的卡車通過為標準去建造,然後只讓一萬磅重的卡車開過去。」
以投資的觀點來說,就是不要只看最高或平均報酬,你還要看最大風險,並用少量資金先測試!以投資基金為例:
- Beta係數代表「相對市場的波動度」,Beta係數=2代表市場漲跌10%,基金報酬可能也漲20%或跌20%
- 標準差代表「風險波動度」,標準差5%且報酬率5%,表示未來有68%機率(正負1個標準差)報酬率為0~10%,有95%機率(正負2個標準差)報酬率介於-5%和15%
- 夏普指數代表每單位風險能賺到的超額報酬,原則上夏普指數是愈高愈好,但也要視你可承受的風險而定。


看完了以上5個爬山教會我的投資哲學後,你是否和喬王一樣,開始對爬山和投資有不同的體悟呢?
看完這篇文章後,你是否從爬山體悟到不一樣的投資思維呢?
如果你有任何想法,歡迎在下方留言區或FB粉絲頁討論與交流囉!
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投資理財或房地產的相關資訊,歡迎點選加入LINE好友按鈕,即可獲得更豐富的即時資訊!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也歡迎分享給朋友看,並且按讚追蹤唷!